2011年12月7日

比較

同學們似乎繼續在拼死般溫習。剩下一個星期,要讀的都讀得七七八八了,明天晚上的study group大多是聯誼為上,完成了正經事後便跑去嘆夜茶,看看會否碰上名人來光顧。



幾乎每晚都收聽的電台節目,主持三言兩語間談及了九十年代兩位著名導演。

為免給人看了名字後有主觀的判斷,暫時以A、B稱呼二人。

只想做個簡單的Blinding很容易就可以猜出他們的名字


談到想當的是A還是B,主持說當然是B,在外受人愛戴嘛; A多頂只有本地人認識。



主觀的客觀的皆可作比較,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拿甚麼來比:

- 由遠古一點的時候談起: 在公仔箱的年代,A有過好幾部大作,老一輩的電視迷不可能不知道; 在同一陣地出頭,B也有些創作,沒有留過甚麼讓觀眾有深刻印象的

- 先後當上導演,A極重視成本和效率,套套如期交貨套套賺大錢; B的連劇本也沒有,即席發揮腦子裏的一兩句說話叫演員拍不在話下,拍攝時間之長等得老闆氣憤,曾經在製作一齣電影的中途要另拍一套來交差招架 (很矛盾吧)

- A的電影往往賣得滿堂紅; B的班底星光熠熠卻慘淡收場


- A是老闆的朋友; B是老闆們的災難 - 要不是能拿些影展的獎項回來,恐怕早就被人砍掉

- A拍出的笑位令人留下印象; B的都是光、影和色彩的藝術結晶,隨意截張圖來都是韻味盎然的傑作

- A拍的是其腦汁; B拍的是自己的情感,武俠小說也給他拍成了愛恨交纏的東西

- B片中的對白全部精挑細琢,有精警的也有蕩氣回場的,奈何給大眾留下印象的不多,反而其中一句經典對白在朋友的另一套片中給二次創作,成了風靡全中國的經典,甚至給學者過度詮釋; A的片呢,大笑過後沒有甚麼回憶留下

- 全盛時期,A的電影院內有的是笑聲; B的電影院內會出現割破座位的聲音

- A的都被批為低俗,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嘲自己的作品是低賤,同時影射B的是品味的象徵

- 雖然A的作品流落市井,他卻養活了跟隨他拍攝的劇組; B養的是星味,給他導過的眾人中只有個別的沒有成名

- 戲行中人沒有誰不稱A為哥,這樣的尊稱沒有在B找到,給B成就的巨星也不會如此親暱的稱呼他

- 電影市道持續不振,A仍然找到生存方程,票房再差也可以靠賣出版權給影碟發行商回本,在旺角的影碟店外總會有人圍觀看著那新發行的影碟; B呢,最近的一部又拍攝經年,暫時有條把水花拍得精煉的預告,不要問電影何時上映



那麼,A還是B「好d」?

4 則留言:

  1. 我是二者都揀的,低能笑片能讓人傻笑一餐,但我都需要有深度的東西,能發人深省更好。
    但香港社會人人壓力大,自然想找些輕鬆的娛樂下,所以看看什麼片在香港自成一派便知。

    回覆刪除
  2. 可惜人人都視電影做娛樂商品

    另外,小弟冇辦法理解點解d人咁鄙視自己人拍的戲

    回覆刪除
  3. 我其實很喜歡睇電影。
    對電影有誠意的電影人是很值得尊重的。

    回覆刪除
  4. 哈,得閒就要多d入場支持喇
    個人認為依家每年仲有十套八套港片睇得過的
    (雖然自己幾乎一套都睇唔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