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選擇

用共匪的語言描述: 第一學期「基本完成」


來著有四份考試,學校工作各二。欣喜逃走的機會再次浮現: 光是被shortlist出來已經令人雀躍萬分,可知道你是在千千萬萬對手之中被挑出來決鬥的十個八個。

更有趣的是某大體系的筆試,肯定是多資源用得瘋了,平生以來從未聽聞過這樣的筆試會在用作舉辦演唱會的地方舉行。不太著緊幾十大元車費,只疑惑經常執著於要用得其所的為何會如斯大破慳囊。





繼續乘坐同學的車子,下課後極速前往旺角解散。


這樣的光景恐怕沒有機會再現: 車手經已決定返回遠處的家鄉執業。在香港給同胞弄得很不高興,想辭職就辭職,舉家大小一起跑回地球的另一端過新生活...... 那理丈夫要放棄事業,想做就做,這樣的豪氣在自己身上已經不復現。


在那兒讀書就是充滿壓力,尤其是像她那樣的American style,課程中總有些東西可以把這類沒有耐性的人折磨得死去活來。


在香港進修這個科目有兩大選擇: 一家重視研究; 另一家一如其特色,讀得不差的大多不愁沒有好出路。


印度裔同學對我們畢業後的出路充滿懷疑。也許她應該去那家大學進修,既能取其所需又不用以天價租屋居住。




A與B之間有兩大類分別: 有人來求知,有人來求前程。前者肯定是小眾,以鄙視職業介紹所的心態來求學的人更罕有。這樣的憤世嫉俗很難與人相處,但可貴的是他們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


能夠「讀甚麼做甚麼」是件幸福的事情,至少在自己的範疇是真實得叫人不敢相信。


在甚麼資訊日會給數不盡的訪客查問讀過這樣的課程可以有甚麼出路。十居其九的都是把答案指向那個部門去。


現實中能進那兒的都是個別事件 - 按你的一屆和師兄的一屆計算,畢業數年後能打進去的命中率是可憐的4%。


最近多進了一位大學時的晚輩來: 那一屆的hit rate更加慘淡,四十人左右只有一將功成。


還是別想,真的有興趣的才應該去讀。

3 則留言:

  1. 你似乎在讀些人文或非常專業的東西呢。

    回覆刪除
  2. 五珍: 都係俾人屈機的野啦

    Coffee: 呵呵你講過去定現在?? 有機會再寫多d俾你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