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技術官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技術官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7日

暮年

前文有述,老闆幾乎每天都和我們一同用午餐。

看似喜歡社交,老人家實際上是個寡言的人。只有話題是跟官場有關的,他才有開口的機會,一開口就停不了。

以上,都是大家從去年年初的選舉中觀察得來: 大家看午間新聞看得熱烘烘,看富家子弟給對手攻城,當然少不了所謂辯論的場面。

選舉期間,幾位小老闆集體痴心錯付,反而所有大老闆都異口同聲,心儀已敗走的一個 - 雖然我們都沒份兒投票。



是日午飯,四人剛好填滿卡位,老人家嘆息起來。

他提及的是週末的一個會議,他跟大老闆和不下卅多名要員齊集對峙。此時此刻,老闆的地位相對卑微,一直在欣賞諸神論戰。

老闆不齒部門的領袖,怎麼在戰場中顯得如此軟弱。隨之而來的是過去的幾位強人: 「要是XXX在場」、「給YYY講的話」...... 還有現任的巨頭,若果是誰領銜出征,豈會讓某某胡說八道? 想必馬上插口修正同行的錯誤。



老闆擅長爭取資源,奈何一直也爭不到晉身巨頭的機會。

聽其講得滔滔不絕,若身為巨頭,那日會議該出現怎樣的場面,大家心中有數。



距離退休還有好一段時間,但晉升的機會不多,來著的一兩次還把握不了的話,即使贏出了老闆賽跑,還沒有好好掌握如何當巨頭就要告老歸隱。

他的仕途如何個人沒甚興趣,但他所說的,部門內有些大組的先天性的很難取得好表現,同為技術官僚的我們,對此深表認同。

2012年6月21日

盲毛

那四天的大課,福爾摩沙的教授教過大家甚麼是GI: 不是Hunter x Hunter裏的Greek Island,是Gini Index,不知道為何大家都把它稱作Gini Coefficient,也許這個問題該掉換來問。

事有湊巧,早上還在教GI,下午便出現了則大新聞: 說某部門要發放數字。好趁這個機會看看報告和內文等等,教授講過的大都有出現呢,只是報告內實在有太多個版本的GI,不知道哪個才是世人公認的。



之後的一天,各大傳媒不分派系齊聲發炮。
他們都說press release沒有0.537那個數字,有的甚至翻查十年前的新聞稿,說那時候有談及,現在卻要故意收起...... 說到底,他們只看一紙新聞稿便作罷。

那個部門派出了幾個大人物,在政府高層常用來發佈消息的地方,花一小時去介紹和答問題,影片、slide、報告統統齊集在網站任人查閱。

懶惰地用Ctrl F在那二百多頁的報告中找,好幾個頁面都有0.537這個數字,而且圖文並茂,各大傳媒大概沒有做過如斯簡單的動作。


有份擅長爬舊文的報紙另文提到十多年前的事情:

為政治服務 統計處「造數」有前科

統計處過去亦曾涉嫌「造數」,為政治服務。1999年,統計處曾用隨機方式推算出會有多達167萬港人內地子女會湧來香港,引起恐慌,港府以此為理由首次提請人大釋法,但事後卻證明統計處的數字屬誇大。


誇大港人內地子女來港數字

99年終審法院裁定港人內地子女擁有居港權,統計處隨即進行調查,推算因裁決而擁有居港權的內地人數目。統計處最先以「直接提問方法」調查港人在內地非婚生子女數目,結果顯示共有20,000名,統計處認為數字偏低,可能是受訪者因尷尬而隱瞞,遂改用隨機方法,讓受訪者選擇回答過去一星期乘搭的士次數或非婚生子女的數目,然後再用複雜方程式,推斷出共有167萬非婚生子女可享有居留權。


政府根據統計處的數字,估計本港在教育及醫療等方面的開支需承擔至少1,083億元,根本無法應付,引致輿論嘩然。政府於是首次提請人大釋法,將合資格來港的港人內地子女人數減至27萬人。但到04年政府承認,多年來真正來港的港人內地子女,只有15萬人。


既然政府提請全國人民大會進行釋法,那推算時的假設不是已經被改變了麼? 釋法就是為了不讓那群偉大祖國的子民獲得居留權,五年後計算「真正來港的港人內地子女」有何意義? 原本南來落地生根的都沒來了。

多送篇論文給 貴報參考: 你們說的「隨機方法」是1965年Stanley L. Warner提出的Randomized Response Trial - 有機會再提起這技倆的話,請不要胡說人家「造數」。



報館內文膽不絕,懂用文字說故事的,即使再不通曉這些技術性的東西,好歹不會連簡單的邏輯也弄錯。

人家的presentation做得不好,由0.41x至0.537不下數十個小數在不斷在slide和報告出現,講得人也發瘋了也講不出那個是通用的,毫無疑問是他們的責任 - 無論gold standard存在與否,傳媒可在此大做文章數官府不是。

不要忘記官府部門只會按本子辦事,人家只是負責計算數字,不是用家,恐怕只懂得告訴你今次得出的比上次和再上一次的相差是多少...... 想知道貧富差距有沒有惡化,你們問到2022年也不會得到答案的: 因為你們找錯了要答這條問題的人。

2012年1月7日

老闆

難得有機會跟昔日在總部共事的同僚吃火鍋,其中一個話題是自己的上一位老闆。


云云技術官僚,他的能力在部門內驚為天人 - 除了幾個科別的日常工作皆出自他的手筆,最重要的一大科別內的一切都是由他,從沒有到萬有,一手建立起來。


但他的職位沒有怎樣的改變過,恐怕超過二十年都坐在同一級...... 大家都認定,要是他爭取的話,他大有機會成為部門的老大。






一般的情況下,他只會留守在自己的房間中,沒有特別的事情就切勿破門找死。


給他電話也不太恰當,因為他的轉數太快,句句都是critical hit,像記者般邊聽邊抄寫筆記也未必能把事情記盡。


剩下的當然是電郵: 若在送信時加上return receipt,送出郵件後一分鐘左右便會得到通知,多等幾分鐘就會得到聖喻。


所以在某辦公室,他的名字會給下屬們加上"St."以示敬重。






加入這兒,能跟隨這樣的老闆是無上的幸運。最重要的是學有所得,又不會走錯方向: 對技術有無止境的追求,對辦公室政治一笑置之。


光是欣賞一下他面對上頭或外人的風采,或者聽他分享一下他當年的事蹟,是每次例會的lecture time - 某某東西為何要如此設定,原來當年因技術上的理由闖出大禍,他無奈的被帶上某地給人家審問解畫......


假如要把這位大師父的多年經驗收錄起來,製成的會成為部門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