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

練習


早陣子在地鐵重遇一位幾年沒有見過的舊同學,促成今天的旅程。

乘小巴至鄉村,四處搜索過一會才發現上山的石級,一步一步的往上走。




這個山嶺似乎剛被大火洗劫過,禿禿的山頭被插上一棵棵青草,還補上木級方便山人上落。這種木塊比無情的水泥天然得多,有關部門終於辦事辦得像樣。

沿梯級向上百餘米,到達了一個工地,梯級不再見到,接著的都是天然的泥石路。


驚見這個位置的壯闊景觀,肯定是欣賞日落的好地方 - 稍為高一點的地方對影人言是災難,並不多人願意當苦力上山。




















繼續上行,呼吸逐漸順暢,看到些不堪入目的東西。














有關部門在燒得乾脊的山坡上種植物,完全沒有考慮過植物需要水份,結果紅葉都乾得快被燒焦...... 難道要待雨季來臨嗎?

希望下年會有多個賞紅葉的勝地。





這段山路可以遙望邊境,包括偉大祖國。今天吸引遊人的是邊境的濕地,還有富貴人家的住處。





















跨過副峰,正面看到今天的主菜,一座接近六百米的小山。山路明顯,但路徑主要是給電單車用的,行人喜歡把腳踏到那兒也可以,走到近山頂的位置會覺得路很陡峭,但並不難行,不用怎樣費力就可以克服。

















走了兩小時,到達最高點。


登頂中途跟同伴小休並用了頓「午飯」,食物可憐的輕巧,袋中的朱古力棒還沒有吃掉。誰知登山的路並沒有想像中艱辛,由小休至下山都沒有再進食。














山頂風景怡人,兩個鄉區的小屋盡在眼下。小鎮在群山中安靜過著,只是風力稍大,幾乎把同伴吹走,大家不敢多留,快快下行。




下山路碎石多,用上的時間比上山更多。曾經跟同伴提出走相反的路線,對方擔心去程的交通不便,只好步步為營的試探,甚至坐下扭動身子向下滑。







2013年10月22日

報名

現在要完成十公里的競跑幾乎不可能,還是不知死活的登記了更高一級的比賽。


比賽對自己而言太過,其實只不過想完成件壯舉: 對很多人說這個距離遠不算遠近不算近; 對自己而言,步行的話不是問題,多走一倍路也可以,跑的話就別提。

尤其是參賽者久久沒有跑步,底籽只剩下一點點,甚至擔心出門後一去不返。


於是,報名後煞有介事,馬上訂下個計劃,每週三課,慢慢増加距離,像烏龜一樣的爬回終點就功德圓滿。



打鐵趁熱,即晚進行了第一課,爭取了兩個水泡。

十公里左右的課,先步行一半至折返點,讓肌肉溫暖後才起步,緩緩跑返起點。

2013年10月7日

七年無飛行

離港渡假的事辦得不太順暢,只完成了一半。



久久沒有用過護照,逾期了,滿以為不用帶去註銷,結果還要多走一回才能取得新護照。

沒有護照就辦不了簽證 - 人家萬事俱備,就是待客人的照片,至今仍然在等,機票也未能辦好。



人家要旅客先行給國家的中央銀行存款,但網上銀行服務不能完成電匯,因為未經申請,網上銀行的海外轉帳限額為零。

那麼去分行去辦理手續好了 - 分行很照顧此等芝麻綠豆的事情,年青的職員兩三下功夫就辦好客人的要求...... 回到辦公室再嘗試匯款,限額仍然是零: 職員為客人解開了海外自動櫃員機的提款限制,跟電匯是兩碼子的事。



慶幸還有一個多月去完成事情。

2013年9月20日

風暴前


久久沒有遠足,現在沒有課要上了,是時候清減一下。

同行的同學們中有人駕車前往集合處。她很想選這條路線,因為壯闊的景觀離其家門不遠,完成活動後又可以駕車逃離,不用跟平民們一起排隊候車。

在這區遠足是件奢侈的事情 - 車費為一,由集合處到起點大多要多乘一趟交通工具,三五成群的不如豪爽一點乘的士,車費足夠吃碟椒鹽鮮魷咯; 另一是時間,大部份遊人都居住在別的區份,好歹也要三十分鐘的車程才能到達市中心,還沒有計算塞車的時間,可知道每逢假日此區盡是慕名而來的人們。

人們擠進來當然有其原因 下車後前行幾步,收入眼簾的已經值回票價。幽美而寧靜的環境可求也可遇,都是前人留下的好東西:


四人急降數十米至第一個海灘,好奇之下走到灘上,先給灘邊的一大堆牽牛花牽動心靈:


然後才是海灘上應該存在的,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還有浪花一個個。














驚見昔日乾涸的捷徑變成了清徹見底的小溪,愉快地拐個大彎才爬升往第二個海灘,行人獲得另一個風光無限。





 
幾乎往那裏遠足都會遇上的馬櫻丹,趁同學們休息的時候練習一下拍攝微距照片。
遠處的三尖之首,少年時攀登過。同學們似乎不認識這個小山峰,無論如何,大家都沒有能耐上去,攀一半也不能。



下降至第二個海灘前,海上的遊艇和那兩個似乎相連的小丘都是些遙不可及的事物,只能遠觀賞之:

眼下的一個,連同躲在後方的兩個海灘,還有高高在上的三尖之首,宏偉之至,該不會有人會妄想拿這兒來興建房屋。


前行一點,單是沿著山邊的小道步行便叫人舒暢,請勿胡亂給它添上欄杆。






















往後還有幾公里路要走,同學們遠足經驗不多而體力有限,必須在灘上的茶座進食補給。要安然坐下,還得踏過獨木橋。

陣中的一位姑娘抵受不住暴曬,大隊在往後的路途逐漸放慢腳步,停頓和休息的時間越見頻密。為防萬一,連續兩個登船位置的船期都查詢過,方便撤退。

緩緩前進,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到達另一個內彎。久經沖刷,沙石長年累月的聚合成陸地,少了耍樂的人群,落得恬靜。





大伙兒跨過山坳後沒有異樣,稍為休息後繼續完成剩下的路段 - 上升至另一個山坳,也就是旅程的終點。

接近終點的景緻跟起點的一幕很相似,最大的分別莫過於這邊多了一個小碼頭和水上活動中心,還有從終點逆行起步,步履輕盈的遊人。步到碼頭乘船返回市中心是回程的其中一個方法,只不過比走遠足徑多一公里 - 但區區一公里在同行眼中恐怕是太過漫長,還是向終點的那部汽水機邁步為妙。


2013年9月15日

Kayak

慶祝失學的活動一浪接一浪: 昨天五人同行,去玩款叫做Kayak的東西 - 跟獨木舟類近,艇身較闊,不容易翻船,當然速度較慢。

早早去到艇家的地方。同伴沒有預訂,單人艇供應緊張,艇家只願出租一隻單人艇,其他的要乘雙人艇。



前後兩人都是新手,初期經常偏離航道,落槳又沒有默契,同伴都到達了,只有兩人的艇還遠遠落後,甚至誤闖礁石,擱淺於近岸。

後來坐在前排,深深感受到前方的位置更不是好差事,只因雙腳的位置太狹隘,坐了一會腰部變得酸軟了,隨之而來上身開始乏力,不時要停槳休息。



到上島大休,吃個公仔麵,補充足夠後在島上略為散步後又坐上艇隻 - 請纓坐上單人艇,誰知連控制方向也時時出錯,在海上白拐了幾個圈子,同伴們到達中途站後遠遠眺望,呆等自負的笨蛋上岸。

坐回較休閒的後座,跟首發的戰友再次合作,愉快的返回起點,活著的完成旅程。

2013年9月9日

尾聲

長文的批改完成,只有幾位同學被召去出席口試 - 本院規定,長文有機會獲得優異或不及格的人都要參加口試,其他的雜魚安心的在家睡覺好了。


多過幾天,取回海外考官批改過的作業後,各人要修改一下作業,然後正式釘裝,文獻就會成為大學文庫的一部份,當然,大多不會有被翻開的機會。



勞碌了兩年,現在落得清閒,反而不知如何打發時間,尤其是工作的時間: 之前慶幸工作量少得可以公器私用,現在每天都在苦惱著該做甚麼好呢。

往日提及過的目標仍然有效,只是,恐怕要延遲一會,該可以在年底前完成的。大概是行畢業禮前的日子: 不是大學的一個,自問不捨得浪費半天假去站立一刻,更不想見到跟本城的反領袖同場。

2013年9月2日

堅持

廿年前的騎師,近年拼死操練,操得一身肌肉,快將五十還要去打MMA。

感動蒼生的何止他一個: 他的徒弟如是,跟拳王一起生活的小妹妹亦然。




全片以Sound of Silence貫穿,五十五年前的主題曲為私奔的情人作結: 興奮地衝破枷鎖,離開是非之地。定過神後,跟整輛巴士的乘客對望,兩人頹然沉默下來,不知下一步該怎樣好,就如周慕雲千寫萬寫也寫不出2047的樣子。


好幾位角色都有為自己的人生做過抉擇,有的為此感到恐懼,但走進籠內還是勇敢的求存,因為他們都要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最燦爛的,往後幾十年都值得回味的一頁。他們也明白失敗的後果,隨時會遭遇不可挽回的厄運,還是一次又一之的戰鬥下去,儘管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小妹妹充滿活力,適應能力更見驚人。受壓逼得無何奈何的她,終歸會奮勇反撲。

2013年8月20日

七月十四

(網上截圖)
一年級的同學們組織暴食日,邀請小弟前往。

下班後匆匆乘巴士去,一心為了圖中的東西 - 趁鬼門關大開時前往吃泥,別有風味。


其實此「盆栽」為一甜品,售價略貴,貴在創意,把食物包裝成日常生活會遇到卻不能吃進肚子的東西。食物的質素如何,已經不重要。



奈何同學們都按奈不住,下午已經前往光顧 (...)。


只好待不用上班的日子慕名。

2013年8月16日

截止

下午六時卅分是提交長文的限期,據說現場有十多人待著提交。

至此,兩年來的所有習作都完成了,待批改後就修成正果。


有幾位相熟的同學,直至今天早上仍然在拼命。

他們拼命的同時,甚麼程式仍然不斷回覆大量焦慮和不安的表情符號。


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戰鬥 - 理論上,由入學的首天便可以開始,前後共有兩年的時間去完成。

尤其是半工讀的,表面上比他人繁忙,實際上有更多機會去奮鬥。



是分配時間的技巧有別。

某群同學人人自立,有人年初就蠢蠢欲動,有人大半月前才開始,都有本事早早了結,在截止日前兩星期就鳴金收兵。

另一群,也許工作使然,也許能力有別,又或者是導師的問題,本已預算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完成工作,倒頭來還是要拼得死去活來才趕及提交。


有同學來不及提交嗎? 有,據說有超過十人 - 是學院內的員工口不擇言,其他學生前來交卷時也沒有避嬚,消息就傳出去咯。

2013年8月5日

尾聲

半個月來把心情都放到最後的長文上,時間很充裕,就是心緒不靈,不太重要的東西都不想理會,包括工作。

最後,寄出初稿後的三星期,終於收到了導師的批改︰老頭很用心改正用字和文法,評語只有區區幾個,從容的用了幾天修改就再傳給老人家去。

又等了個多星期,對方又多來幾個評語,還表明是最後一次作評,叫學生準備提交的事宜。

再次把修改好的東西傳給老頭,對方似乎沒有打開過。



沒有耐性呆下去了,趁週六早上好時辰,把東西都帶回學院去,走到老頭的辦公室,給他遞上要其簽署的文件......

老頭畫押作實,多眼一看裝著文件的膠文件夾,讚美部門的文具設計精美。

接著是試探一下這位兩年來從未見過面的學生,查問一下學生在部門負責甚麼工作,還有老闆是誰。把那三個大字告之,老頭大嘆,沒有提過跟老闆的淵源,卻能道出老闆多年來一直在那個範疇工作。

至於學生的作業,老頭坦言沒有細看,只輕輕說句題目相當有趣,沒多久就讓學生逃走。


把功課交給學院職員的一刻是何等的輕描淡寫,一個不知姓甚名誰的傢伙走出來處理,提醒學生在文件上簽名過後就冷冷退回坐位,學生輕輕離去,就此了結兩年來的所有作業。



難得來到那裏,不忘去拜祭先父,順道約會住在附近的美人用頓午飯。

苦惱該用甚麼美食,誰知美人提起一個名字 - 曾幾何時,說過離開大學前一定要去多用一頓定食,食物份量之豐富可叫人難忘。


學位還沒有完成,要是長文獲得驚人的成績,學生會被邀出席口試,以決定最終結果。

2013年7月14日

天台

大半月前的婚禮,席上各位相約今天燒烤。

生火的地點是一位小學同學的家中 - 一家三口每月數千租住唐樓的頂層連天台單位,天台有幾條租租的白界分隔開各戶的佔地,但沒人上來時並沒有甚麼拘束,別弄污人家的地方就可以。

主人家收入不多,在自己的地方耍樂比起進燒烤場的消費少得多,而且同學們都在附近居住 (只有自己住在遠處),順理成章上去打擾打擾。



仍然有聯絡的兩群小學同學中,幾乎對這一群的諸位沒有半點印象。重遇的一刻,不時自問自己是否曾幾何時跟他們一同上學。

慶幸他們對別班的人士沒有芥蒂,大多互相交換下近況,順道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前塵往事。



天台環境開揚,深藏不高不低的大廈群中央,碰巧有涼風陣陣,坐在火爐旁也沒有半點熾熱的感覺。

2013年7月10日

服務

五人到一家開業不久的知名菜館用晚飯,點五道菜。

餐館的名堂早知響遍港九新界,但老闆早已歸隱,云云下屬沒有人負擔得起整盤生意,唯有走向共和,每家分店自成一國,用同一個招牌,賣一樣的菜式,營運方面各管各的。

我們點的都是菜館的招牌菜,兄長的朋友早知此店的海鮮叫價過份,沒有點過貴價的,還提過幾處地方供大家日後揮軍攻打。


等到美食到來,桌上先見到的是五款菜中味道第二濃的。

接著是最濃味的,鐵鍋上的生菜沒有啫啫叫響,蔬菜之稀少倒叫大家驚訝: 只得一棵唐生菜左右的份量。

味道最淡的成為尾二上桌的一道,水準似乎很不俗,但大家沒有辦法憑自己的味蕾去作結論,只知道脆漿薄薄一層覆蓋著厚而扎實的班腩肉。

包括贈送的甜品在內,每道菜名副其實的充滿水準,奈何因編排上的一些錯誤而栽了。



結帳的一刻侍應還會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找回現金廿元,一張十元紙幣和硬幣兩枚。食客先檢紙幣再拿起一枚,對方見狀猛然合上帳本,五人都聽到一下清徹而帶有怒氣的閉合聲。

享用過此店的名菜了,天大地大,好應該光顧別的。